+86-13922871564
  • 中文版
  • English

全球都市农业三大发展模式

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,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。它是大都市中、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,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。

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、观光休闲农业、市场创汇农业、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,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、设施化、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,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,融生产性、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,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。从国别或地域看,有美国模式、德国模式、日本模式、新加坡模式等。


1、经济功能为主的北美模式
美国模式

其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。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,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、风险及盈利,农园为市民提供安全、新鲜、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。目前美国都市农业占总面积的10%,其价值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/3以上。美国学者认为,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,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,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。


2、生态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
德国模式
19世纪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,市民用作自家的“小菜园”,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。后来,市民农园的土地一部分是镇、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,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。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0000平方米,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,共同承租市民农园,每个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,租赁期25—30年。政府不干涉市民种什么、如何经营,但其产品不能出售,这是与美国市民农园的主要区别之一。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。目前德国市民农园的承租者83万人,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/3左右。


荷兰模式
荷兰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、自然的协调发展,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。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,该国集约生产经营花卉、蔬菜及奶类食品,使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。


3、兼顾经济、社会和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
日本模式
日本都市农业伴随着农业观念即经济功能转向社会、生态功能的变化,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三种主要模式:一是观光农业,即设立菜、稻、果、树等田园,吸引游人参观体验,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;二是设施农业,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,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,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;三是特色农业,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,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。


新加坡模式
其都市农业既有生产功能,也有供市民参观、学习、休闲之功能,十分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、高产值发展。主要模式:一是农业科技园,国家投资基本建设,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,租期为10年;二是农业生物科技园,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;三是海水养殖场。


20世纪中后期,特别是90年代以后,拉美、非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发展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。专家统计,生活在厄立特里亚、埃塞俄比亚、肯尼亚、坦桑尼亚、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.5亿市民中,就有2.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;市民家庭食物自产率在东雅加达市达到18%,内罗毕市达到50%,而坎帕拉市达到60%;在哈瓦那,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。


中国模式
都市农业能产生经济、人文、生态、社会效益,能发挥经济、人文、生态、社会功能,具有多效能特征。纵揽美国模式、德国模式、荷兰模式和日本模式等,尽管在各国其功能侧重点不同,但都表明都市农业具有多元化功能,即具有高质量的生产功能,资源低耗与高效利用、环境洁净、景观优雅等生态功能,生活、就业、安全、福利等社会功能,以及教育、培训、示范、带动等服务功能。所以,我国必须改变只重视经济功能,忽视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做法,坚持多元化功能目标。


由于我国人口众多,资源相对不足,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,必须围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功能,鼓励以生产功能为主,兼顾生态科教、服务就业等功能,科学规划其布局,积极转换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。这样,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一年四季能吃到新鲜、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,享受农业休闲文化的需求, 还能成为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,拓宽城郊农民的就业渠道,扩展涉农二、三产业的发展。


众所周知,新加坡在国土面积有限、自然资源贫乏条件下主要依托高科技,注重资金、智力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,注重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、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,生产出了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;荷兰也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,使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。可见,发展都市农业必须以高科技为支撑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都市农业科技同样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。都市大工业的技术、人才、设备形成了都市农业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,而且整个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其稳定扩展的长期基础。 


我国都市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总体偏低,更要坚持以高科技来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。一是加快实施都市农民培训工程, “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”的都市农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力军; 二是加快完善农业高等院校都市农业专业设置,为社会输送大量都市农业人才; 三是推进都市农业生产技术从传统型转向高新型。 当前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引进实用的农业高新技术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农业科技园等。